<form id="flnxx"><th id="flnxx"><th id="flnxx"></th></th></form>

<noframes id="flnxx"><address id="flnxx"><nobr id="flnxx"></nobr></address>

      <address id="flnxx"><address id="flnxx"><nobr id="flnxx"></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flnxx"></address>

      <address id="flnxx"></address>

      <form id="flnxx"></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政法論文》 淺談馬英九連任時的臺灣政局與兩岸關系走向_《現代臺灣研究》2012年第3期> 正文

      淺談馬英九連任時的臺灣政局與兩岸關系走向_《現代臺灣研究》2012年第3期

      所屬分類:政法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4-02-11 15:32

      本文摘要:注:《現代臺灣研究》2012年第3期,作者:嚴安林 雜志信息: 《現代臺灣研究》由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臺灣研究所、福建省中外企業家聯誼會創辦。 2012年1月14日,臺灣舉行總統與立委選舉。不僅馬英九贏得連任,而且國民黨的65席立委在立法院的113席中占據絕對

        注:《現代臺灣研究》2012年第3期,作者:嚴安林
        雜志信息:《現代臺灣研究》由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臺灣研究所、福建省中外企業家聯誼會創辦。
        2012年1月14日,臺灣舉行“總統”與“立委”選舉。不僅馬英九贏得連任,而且國民黨的65席“立委”在“立法院”的113席中占據絕對超過半數,掌握了未來四年臺灣地區的行政權與“立法權”,國民黨延續過去四年的“全面執政”態勢,從而對未來臺灣政局的演變與兩岸關系發展都將產生重要而積極意義。
        一、馬英九連任后的臺灣政局走向
       。ㄒ唬﹪顸h執政黨地位穩固。一是以馬英九為首的行政團隊依然是國民黨內的中堅與主導性力量,王金平為代表的“本土派”勢力難以對馬英九形成威脅;二是馬英九對國民黨的改造將依既定路線推進,黨中央與地方派系的關系仍可能是推動改革的難點;三是以朱立倫、郝龍斌等中、新生代代表人物將進一步成為國民黨穩定執政權的中堅力量,但是黨內圍繞馬英九之后的接班與權力分配的斗爭可能加劇。
       。ǘ┡_灣政局動向主要有三個重要特征:一是藍綠力量消長,從國民黨與民進黨得票看,過去四年來臺灣藍綠力量變動不大,國民黨依然是臺灣政局演變的主導性力量,民進黨則是最大的反對黨,未來四年也不會有重大變化;二是“立法院”內藍綠基本結構變化不大,雖然藍綠在席次上有所調整,民進黨勢力有所上升,但國民黨依然有能力主導議事方向與議程;三是臺灣社會中的“北藍南綠”的政治格局依舊。
       。ㄈ┟襁M黨面臨權力分配與路線轉型雙重困境。蔡英文雖然辭去民進黨主席,但蔡英文在民進黨內的實力依然不容低估。蘇貞昌當選民進黨主席牽動民進黨內部派系之間的權力分配與路線轉型,“臺獨黨綱”的存廢、是否承認“九二共識”、如何對待兩岸經濟合作及交流的態度等在民進黨內將引發紛爭,但民進黨不會因此分裂,還是臺灣政局中最大的反對力量。民進黨權力重組雖然面臨“天王再起”還是“世代交替”兩種聲音,呈現“拉鋸戰”,但蘇貞昌的當選顯示“世代交替”尚未成為民進黨內主流;而蘇貞昌以55894票、50.47%得票率當選為民進黨新一屆主席的事實證明民進黨內部派系斗爭的尖銳化。民進黨步入“后蔡英文時代”,但是否能夠實現民進黨的“蘇貞昌時代”,則端視蘇貞昌能否解決與處理當前所面臨的三大挑戰:整合黨內、處理與國民黨關系及調整“臺獨”政策。蘇貞昌面臨的第一大挑戰是能否整合民進黨內部各派系,不僅是此次選舉中支持蘇貞昌的新潮流系與“綠色友誼”連線,而且需要整合謝長廷系、蔡英文系統及以陳水扁為“精神領袖”的“一邊一國”連線及其他“獨派”勢力。尤其是經過這一次可謂刀刀見血、刀刀見骨的黨主席選舉,民進黨已然是一個很難團結的民進黨。從民進黨內部派系林立、反蘇勢力龐大及蘇貞昌個人人緣欠缺,幾乎注定在采取“共識決”的民進黨內部的權力決策中蘇貞昌無法掌握多數,將面臨其它派系嚴重的牽制。第二大挑戰是如何應對“政黨對話”、帶領民進黨做負責任的在野黨。民進黨做在野黨,高舉反對一切的旗幟,這是民進黨的長項與優勢所在,但能否做一個不是為反對而反對、而是負責任的民進黨,民進黨需要學習的地方不少。民進黨要讓選民信任而取得支持走向執政,不能完全依賴國民黨施政的失誤,也不能站在一邊看馬英九團隊的笑話,而是需要拿出具體的政策來爭取民眾支持,包括對于馬英九選前就提出、選后一直想推動的“政黨主席對話”,蘇貞昌如何給予恰如其分的回應,既不失在野黨立場,又能夠共同為臺灣社會中藍綠對立的彌合、執政黨與在野黨矛盾的化解,共同為臺灣打拼,盡心盡力,由此建立民進黨負責任的政黨形象、確立有發展方向的民進黨,蘇貞昌責任重大。三是如何調整民進黨“臺獨”立場,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蔡英文的敗選已經證明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是阻礙其走向執政的最大障礙,而蘇貞昌要顯示有能力挑戰2016年,首要工作是帶領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放棄“臺獨”主張,順應兩岸和平發展的潮流。總之,蘇貞昌面臨整合困難、領導困難與轉型困難,三大挑戰猶如“三座大山”壓在蘇貞昌頭上。
       。ㄋ模“立法院”呈現兩大黨與兩小黨基本格局。“立法院”出現兩大兩小四黨團的新局面,政治生態更加復雜。一方面是民進黨席次由上屆27席、不足四分之一,上升到40席,民進黨席次跨越總席次的三分之一,擁有“修憲”、“罷免總統副總統”、“倒閣”及聽取“總統”“國情報告”的提案權,可以想見,民進黨一定會運用這樣的權力,國民黨在“立法院”恐難以平安無事。另一方面,在國民黨與民進黨外,親民黨與臺聯黨均因跨越政黨門檻得以成立“黨團”,由于“立法院”是合議制,特別是在朝野角力的委員會與“院會”兩大戰場,在野的民進黨、親民黨及臺聯黨都有提案權和參與、協商、杯葛議事的權力與能力,特別是“立法院”既有的朝野協商的基本規則,“黨團”協商采取“共識決”,即無論各“黨團”成員多寡,一律平等,只要有小黨不同意簽字,必須等待滿1個月協商期滿,才能表決。這樣小黨在協商中的要價空間增大,審議議案變數增多,親民黨與臺聯黨都可以小搏大。
        二、未來四年馬英九對大陸政策動向——“五二○”演說解讀
        馬英九連任后的兩岸政策的走向值得關注,其中5月20日的“就職演說”則是其未來對大陸政策的核心表現。
       。ǘR英九對大陸政策的特點
        1、“平衡化”。即在對大陸政策與對外政策之間力求平衡。盡管馬英九將“以兩岸和解實現兩岸和平”作為“確保臺灣安全的鐵三角”之首,但他同時強調三個角“同等重視,平衡發展”,既要推動兩岸的和平、和解政策以實現臺海和平,同時又提出“以活路外交拓展國際空間并增加國際貢獻”以及“以國防武力嚇阻外來威脅”來確保臺灣的“安全”。臺灣的所謂“安全威脅”當然還有非傳統安全及周邊其它國家與地區,但其主要的指向恐怕是大陸,既然兩岸已經和平、和解,甚至“締造了60年來最和平的臺海情勢”,臺灣又何須再要采購大量的武器?!所以,“平衡化”政策其實也充滿矛盾性的一面。
       
        2、“政治議題消極化”。即處理未本文由來四年兩岸之間的政治議題的心態相對消極。一方面是馬英九“演說”的“內政化”,突出“中華民國是臺灣”的意涵,只在開頭、‘結尾及談及兩岸政策時一共有12次提及“中華民國”,其它通篇使用“臺灣”達41次;另一方面對兩岸關系政策主要以陳述過去4年的既有政策立場為主,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前景展望不多,包括對兩岸政治對話沒有絲毫表述與文字觸及。為此,連以往馬英九的核心智囊蘇起都認為:“只要條件成熟,未來四年不必完全排斥兩岸政治談判”,因為“政治與經濟很難一刀切割,例如ECFA就有政治意涵在內。”
        3、“對大陸政策內部化”。即將對大陸的政策服從與服務于臺灣內部問題的解決。馬英九通篇“演說”是“經濟優先、內政為主”,重點主要有二:一是提出“強化經濟成長動能”、“創造就業與落實社會公義”、“打造低碳綠能環境”、“厚實文化國力”與“積極培育延攬人才”等五大支柱,二是提出“鐵三角”概念,而在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上,五大支柱是施政目標,“鐵三角”則是手段與策略,或者說是為五大支柱提供良好的內外環境,所以,馬英九的重要智囊人士趙春山就認為:“國安鐵三角支撐國發五支柱”,“國家安全‘鐵三角’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來支撐這‘五大支柱’”,使其順利達成發展目標,五大支柱與“鐵三角”兩者之間是一種戰略和策略的關系。
        4、“政經分離化”。即在兩岸經濟層面與政治層面堅持分開處理的方式。馬英九的對大陸政策事實上采取了政治與經濟“分離化”的策略,經濟政策上堅持推動與大陸的交流與合作,但在政治與“安全”層面則是主要依靠美國。所以,一方面,馬英九提出要盡快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后續協商,以此引入活水提升臺灣的經濟競爭力,另一方面,不僅對兩岸之間未來四年是否開啟政治協商、是否推動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建設只字未提,而且強調了加強臺灣軍備建設的重要性,在“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戰略下,以“創新、不對稱”思維,建立量少但質精的堅強武力,強化與周邊國家關系,推動建立制度化的戰略對話合作管道,以捍衛臺灣“安全”。
       。ㄒ唬R英九演說中的對大陸政策內容
        馬英九演說對大陸政策部分有近800字,如果涉及兩岸關系(“鐵三角”)部分近2000字,篇幅不算小。與前四年的對大陸政策相比,內容上新意不多。
        1、基本原則。馬英九提出“中華民國憲法”是“處理兩岸關系的最高指導原則”。
        2、基本內容。包括七個方面:
        一是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強調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
        二是堅持“三不”政策,即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臺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
        三是承認“一中”,但強調“一中”就是“中華民國”;
        四是承認“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擁有共同的血緣、歷史與文化,也都同樣尊崇孫中山。
        五是提出未來4年兩岸要開拓新的合作領域,繼續鞏固和平、擴大繁榮、深化互信;
        六是提出“主權”與“治權”的區別,認為依據“憲法”,“中華民國領土主權”涵蓋臺灣與大陸,目前“政府的統治權僅及于臺、澎、金、馬”,認為兩岸之間應該“正視這個現實,求同存異”,建立“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共識,“雙方才能放心向前走”;
        七是闡述“一國兩區”,提出20年來兩岸的“憲法定位”是“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認為“這是最理性務實的定位,也是中華民國長遠發展、保障臺灣安全的憑藉”;
        3、基本目標。為打造“幸福臺灣”創造良好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環境。
       。ㄈR英九對大陸政策的積極面向與消極影響
        1、馬英九對大陸政策的消極作用。
        在看到馬英九“演說”中對大陸政策的積極層面內容的同時,也需要正視其負面或者是消極層面的內容,包括:一是依然強調“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沒有提出“要什么”的愿景,態度略嫌消極;二是對未來四年兩岸關系的展望不夠,缺乏前景規劃;三是鼓吹臺灣的“民主”及制度的優越,“為臺灣民主喝彩!”奢談“臺灣實施民主的經驗,證明中華民族的土壤,毫不排斥外來的民主制度”,甚至對大陸內部事務說三道四,要求“中國大陸的政治參與逐步開放”;四是既強調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又強化對外武器采購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其政策上的矛盾性比較突出;五是強調“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并提出只有雙方在兩岸政治定位問題上達成“共識”,“雙方才能放心向前走”。
        2、馬英九兩岸政策中的積極面向。
        一是堅持了兩岸在“九二共識”上共同的政治立場。由于選舉中藍綠陣營在是否承認“九二共識”問題上形成了尖銳與鮮明的對立,從而馬英九連任也是讓馬英九一直所堅持的“九二共識”再次經受了臺灣民意的洗禮,得到了臺灣多數民眾的肯定與支持。二是有關“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的表述,間接表述了大陸所期待的“臺灣人就是中國人”的表述。三是提出了未來在兩岸關系上要“鞏固和平”,盡管這里沒有展開如何“鞏固和平”的表述,馬英九在“演說”后的記者會中也表示“目前沒有與在中國大陸討論和平協議的計劃”,“去年正式說明,要走這一步,一定要有高度的民意支持,其中需經過公投的授權”,但既然是鞏固和平,要推動和平制度化與和平的法制化應該都是在未來(不是“目前”)條件成熟后需要推動的,也為未來政治對話預留空間。四是提出兩岸要“深化互信”。這一點上與大陸的看法是一致的,看到了兩岸互信(無論是政治互信還是民間社會互信)對和平發展的重要性。五是提出“未來4年兩岸要開拓新的合作領域”。何謂“新的合作領域”?應該是兩岸雙方可以再來探討的問題,但肯定不是經濟方面的議題,至少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議題。六是關于臺灣的國際參與有提出期待,但沒有“漫天要價”,提出要“擴大參與國際組織”,包括“氣候變遷、民航安全等聯合國專門機構的相關活動”。七是強調要盡快完成ECFA后續協商。主要是后續的“投資保障”、“服務貿易”、“貨物貿易”及“爭端解決機制”等,這對兩岸加強經濟合作是有利的。八是提出“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盡管強調了“中華民國”,但在李登輝提出“兩國論”、陳水扁與民進黨堅持“一邊一國”立場的背景下,馬英九承認“一中”,提出“一個中華民國”實際上是對李登輝、陳水扁主政以來對兩岸定位的回歸,是回歸“中華民國憲法”,是對兩岸政治定位的清晰化與法律化。所以,蘇起認為是“回歸‘憲法一中’架構”。臺灣《聯合報》社論認為,“‘一國兩區’其實是‘一中各表’更加深入憲法法理的一種表達形態”,“‘一國兩區’意味著回歸至中華民國憲法來界定兩岸關系的定位”,“回歸憲法的‘一國兩區’表述,潛藏著兩岸有可能在互相認知的憲法層次去建立互信的機制”。
        三、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趨向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及其動向也是影響與制約未來兩岸關系走向的重要因素。蔡英文選舉落敗后,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成為被檢討的內容之一。主張“臺獨”的民進黨有無可能“棄獨”,一直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有無可能在選舉失敗后正視兩岸的歷史事實從而正確地面對“九二共識”的客觀存在?
       。ㄒ唬┟襁M黨調整“臺獨”政策面臨難以克服的四大障礙
        障礙之一:對選舉失利的認知不同影響到兩岸政策調整必要性的認識。蔡英文選情開高走低以致最后落敗,除了選民結構藍略大于綠、副手蘇嘉全因素及黨內整合不力等因素之外,兩岸政策不能讓各方放心應是其中關鍵。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新論述是民進黨的最大罩門”。應該說這是比較客觀的評估。當然,民進黨內主流未必這樣認為,甚至蔡英文個人也未必認為無法走完“最后一里路”的關鍵是因為其所謂“臺灣共識”內涵的空乏與兩岸政策的不能讓人放心。由蔡英文主導出籠的敗選報告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障礙之二:黨內“臺獨”基本教義派與保守派勢力的牽制。民進黨之所以從成立之初主要是反對國民黨的政黨演變成為一個主張“臺獨”的政黨,黨內的“臺獨”勢力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臺獨”主張成為民進黨內的“道德”標桿與旗幟,也由此逐漸將民進黨內的統派、反“獨立”派清除出民進黨。包括民進黨長期以來對支持者的“臺獨”教育所形成的集體意識與慣性,民進黨選舉造勢場合難以見到民進黨黨旗以外的旗幟,都說明了“臺獨”主張在民進黨內具有不小的市場。由于“藍色選民選政府,而綠色選民選國家”,民進黨支持者對“國家的認同”相當程度地決定他們的投票意向,所以對民進黨不少人來說,“中華民國”的“主權”問題只不過是個選舉動員的便利工具,這是民進黨的社會基礎。
        障礙之三:兩岸政策調整與黨內權力分配糾纏在一起。目前民進黨內部雖然出現不少主張調整兩岸政策的聲音,但發表意見的動機其實不一,有的是出于對民進黨路線調整的真正的迫切性的考慮,不少則是基于爭取曝光的需要,為了搶占媒體與輿論的版面,借兩岸政策的論述進行權力分配的斗爭。
        障礙之四:民進黨缺乏強有力與頭腦清晰的政治領導人。蔡英文辭去民進黨主席后,蘇貞昌個人恐怕也難以帶領民進黨進行兩岸政策與路線的辯論,從而達成真正的轉型。
       。ǘ┟襁M黨面臨調整既有“臺獨”政策的四重壓力
        蔡英文敗選應該是開啟民進黨“臺獨”路線轉型的契機。筆者曾經提出:由于蔡英文不放棄“臺獨”立場、不承認“九二共識”,從而這次選舉難以有勝選的機會。只有讓民進黨再輸一次,主張“臺獨”的民進黨才有可能真正地開啟“臺獨”政治路線的轉型!才有可能讓民進黨放棄“臺獨”政治立場,融“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中華民國就是臺灣”及“臺灣共識”,其論述沒有突破“臺灣前途決議文”,是新瓶裝舊酒,無法因對大變化的兩岸局勢,也“未回應當前兩岸局勢的現實”。蔡英文沒有把抽象的兩岸論述轉化為具體的政策主張,其中“臺獨”的政治路線,是民進黨最大的政治瓶頸,因此,“兩岸仍是入到與國民黨一起推動兩岸和平、和解的政策與潮流中,順應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潮流,而不是繼續逆兩岸和平發展的潮流而動。應該說,民進黨的再次敗選,確實可以給民進黨提供這樣轉型的機會。蔡英文的敗選感言也承認:“下一任黨主席一定會堅持民主進步黨改革、轉型”。郭正亮也認為:在民進黨面對兩岸關系的變局時,“確實有必要提出一套足以挑戰‘九二共識’的‘架構’,而不是只說出面對兩岸交流的‘態度’,否則很難說服老百姓相信民進黨能夠維持兩岸經貿穩定。”
        其一:美國等國際社會對民進黨執政的不放心與民進黨面臨必須調整兩岸政策的迫切性。投票前,美國前政要包道格等的表態,無論是否代表了美國政府立場,其表態事實上反映了美國政府的基本心態:即如果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民進黨當政就難以穩定兩岸局勢,這是美國不放心的地方。而民進黨要體現其一旦執政有穩定兩岸局勢的能力,是否能與大陸打交道是關鍵,其中對話基礎就是要承認“九二共識”。
        其二:走向執政“最后一里路”未來需要完成。蔡英文在選舉中與馬英九的民調支持度一直差距不大,“執政有望”成為民進黨提振士氣的信心所在。但選舉結果昭示:民進黨不能取得臺灣多數民眾的信賴是其無法走完“最后一里路”的主因,其中關鍵則是其“臺獨”政策無法讓多數民眾放心。對此,民進黨內的不少有識之士在選后主張調整兩岸政策的表態,均說明了這一點。
        其三:臺灣社會民意與兩岸關系發展需要民進黨調整“臺獨”政策。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出現和平發展新局面,這是符合臺灣主流民意的發展趨勢,符合臺灣民眾的利益包括支持民進黨的群眾的利益,兩岸和平需要民進黨放棄“臺獨”主張,臺灣的主流民意與社會媒體尤其關注民進黨的“臺獨”政策的調整的可能與時機。
        其四:民進黨內主張調整“臺獨”政策的聲浪涌現。作為政黨,當然是以走向執政為最高目標,但政策主張如果有礙于走向執政,當然需要檢討與修正。為此,選后,民進黨內主張調整“臺獨”政策的聲音開始出現,甚至有加大的趨勢。
        總之,民進黨既存在需要調整“臺獨”政策的壓力,又面臨難以真正放棄“臺獨”黨綱、難以承認“九二共識”、難以真正實現兩岸政策主張與路線的轉型的障礙,從而民進黨要成為一個成熟、健康、有能力處理兩岸關系政黨,還真是有相當一段路要走。
        四、未來四年兩岸關系可能走向
        (一)未來四年兩岸和平發展大勢底定
        1、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共同的政治基礎得以鞏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與必要條件,經過臺灣選舉的洗禮,“九二共識”得到了極大的普及化,甚至其內涵進一步得到豐富,如“九二共識”的經濟性更加突出,民生議題更加突顯,使兩岸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得到鞏固與強化。
        2、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成果成為持續演進的基礎。過去4年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既有的物質基礎、政治基礎與交流基礎等得到兩岸民眾的支持與擁護,也將是未來4年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與動力源泉。
        3、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策環境更加鞏固。一是大陸對臺和平發展政策得以持續。4年來大陸對臺和平發展政策經受了臺灣選舉的考驗,事實證明獲得了臺灣主流民意的擁護和肯定。二是馬英九的兩岸和平與開放的政治路線得到民眾的支持,可以預估馬英九團隊未來4年會持續這樣的政策走向;三是國際社會支持兩岸和平發展的政策將持續。
        4、兩岸和平發展的臺灣島內政治環境得到鞏固。馬英九的連任與泛藍政治力量在“立法院”占有多數的席次,不僅使國民黨能夠繼續基本主導臺灣政局的演變,而且使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島內政治環境得以穩定與維系。
        (二)未來4年兩岸關系的可能走向
        1、兩會協商制度。兩岸兩會協商將依然是“先經濟”、“再教育文化”、“后政治”的次序,優先協商ECFA簽署后后續的“投資保障”、“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與“爭端解決機制”等四項協議的談判,再逐步進行教育、文化等議題的協商,最后才有可能觸及政治議題方面的協商。兩岸兩會事務性問題上有可能實現綜合性的互設辦事處,以處理兩岸交流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2、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兩岸文教交流的持續、擴大與深化是大勢所趨,兩岸教育協議有可能簽署,文化協議的簽署尚待努力。
        3、兩岸經濟關系。在已簽署ECFA基礎上,持續加強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臺灣將充分運用與依靠大陸龐大的市場,以應對國際經濟危機給臺灣的沖擊,兩岸在金融合作、貨幣。清算機制、產業交流與合作及“陸資入臺”等方面將有較大的進展。
        4、兩岸政治協商。兩岸和平協議或者是和平制度化的議題是否有希望成為兩岸智庫雙方討論的議題,取決于馬英九團隊的決斷力、魄力與屆時兩岸關系的進展情況及國際社會對此的反應。其實,有了民意的支持,馬英九完全可以貫徹追求兩岸和解的理念,在兩岸關系上邁大步,畢竟“政治對話的議題遲早都須面對或排上議事日程”。蘇起也認為:“臺灣是個海島,一定要借助外面的力量,心態上不能只管經濟、不管政治”,兩岸關系中政經不能切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鞏固化、制度化應是馬英九贏得其歷史定位的主要著力點所在。
        (三)未來4年兩岸關系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1、國際局勢的復雜多變。尤其是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及其實施,國際經濟危機、歐債危機的惡化對東亞地區與臺灣海峽的和平穩定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戰。
        2、民進黨等“臺獨”勢力的干擾和破壞。民進黨是臺灣最大的反對黨,也是至今沒有放棄“臺獨”立場政黨,盡管民進黨面臨著其“臺獨”政策轉型與調整的壓力,但由于歷史原因、社會基礎與政治現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民進黨“臺獨”政策尚難以實現根本性的調整,從而民進黨等“臺獨”勢力及其動向對馬英九團隊兩岸開放政策的牽制力不小。
        3、兩岸關系中的結構性矛盾與問題的日益浮現。兩岸協商一直處于“先經濟”階段,難以真正步入“后政治”階段,而隨著兩岸各方面交流的深化,政治難題日益突顯,影響了經濟、文化與社會等層面交流的深入。
        4、馬英九團隊對大陸政策的“政治恐懼癥”。馬英九在連任后勝選感言中表示:這不僅是他個人的勝利,更是臺灣人民的勝利,也是追求清廉、繁榮與和平的“臺灣路線”的勝利,他要繼續朝這條路線走下去。馬英九提出了“臺灣路線”,表示“未來會用生命捍衛中華民國主權、臺灣的安全與臺灣人民的尊嚴”。如果說前四年在兩岸關系上馬英九是在“創造和平”,未來四年重點則是“鞏固和平”。但在如何“鞏固和平”問題上,馬英九團隊尚未形成一致意見與符合兩岸和平發展需要的政策,尤其是在兩岸若干政治難題亟待協商與解決的情況下,對政治協商問題的立場患得患失。馬英九在勝選后的記者會中表示:“兩岸展開政治對話的時機尚未成熟,未來四年機會極小”,加上兩岸間還有漁區劃定、司法互助盲點等復雜問題需要努力解決,因此,“短時間內沒有可能觸及政治問題”。馬英九團隊對政治議題采取回避態度,當然無助問題的解決。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keysida.com.cn/zflw/825.html

      三级三级三级全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