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隨著中醫藥的快速發展和國內外對中醫認可度的提高,臨床對中醫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F代中醫藥人才的培育輸出,還是沿用了現代醫學的院校教學模式,雖培育了不少中醫人才,但在臨床工作中中醫臨床診療技能卻不理想,缺乏良好的中醫思維方式和診療能
【摘要】隨著中醫藥的快速發展和國內外對中醫認可度的提高,臨床對中醫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現代中醫藥人才的培育輸出,還是沿用了現代醫學的院校教學模式,雖培育了不少中醫人才,但在臨床工作中中醫臨床診療技能卻不理想,缺乏良好的中醫思維方式和診療能力,不能適應臨床工作,滿足不了臨床需求,造成了學習實踐與臨床脫節的現象,影響了中醫人才的發展。該文對目前中醫實踐教學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同時結合導師制教學的特點和中醫臨床醫師的培訓要求,以培養實用型的中醫人才為出發點,以中醫導師為主軸,對本科生實踐教學建議早切入、雙向選擇、門診跟診、跟師抄方、專題授課、個案病例查房、定期考核等臨床教學方法,同時嚴把中醫帶教導師的入選標準,達到將傳統中醫師承教育很好的融入到中醫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中,為中醫本科生實踐教學提供合理化建議和研究思路,為培養中醫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導師制;中醫本科生;實踐教學;師承教育;人才培養;教育模式
進入十四五以來,隨著國家政策對中醫藥的傾向、民眾對中醫認可的提升及中醫的國際化,中醫藥的需求日益增長和中醫藥人才匱乏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培養會看病、能看病的中醫人才,而不是靠西醫診療技術及治療手段進行疾病診療,是急需解決的問題;現代中醫藥專業的教育主要采用了院校教育的批量生產模式,忽略了傳承幾千年的師承教育力量,致使學生畢業后不能馬上適應醫院工作要求。
中醫教育論文范例: 中醫藥大學在線教學教務管理實踐
缺乏良好的中醫思維方式和診療能力,導致學生對中醫的傳承出現了脫節的現象[1],造成實際上中醫人才依然短缺的現象。中醫生的實踐教學是中醫(本科生)臨床醫學專業培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是中醫基礎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過程,而且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的關鍵時期。
學生的本科階段,尤其是剛剛進入大學生活,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方向還處于懵懂期,無論身心的發展,還是心理發育都還不成熟,對中醫本質的認識和自身的發展定位還很模糊或著不確定,因此需要導師加以引導和教育,提高學生對中醫的認識和興趣,對醫學生以后正確的人生走向起著重要作用[2]。我院自2018年開始對中醫本科生實踐教學采用“導師制”帶教方法,效果滿意。淺談如下。
1中醫實踐教學現狀
中醫實習醫師有不同于西醫實習醫師的特點,不僅要掌握西醫知識和臨床技能,更需要扎實的中醫理論知識和中醫臨床技能,尤其要培養學生中醫思維[3]。而我國目前的中醫教育多為五年制本科、本碩連讀七年制,這種教育模式不能充分體現中醫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屬性,中醫文化氛圍的烘托不足,更有大部分高校將中醫四大經典學習設為選修課,跟師實踐機會甚少,學生為應付考試死記硬背中藥、方劑、條文,學習枯燥乏味。
臨床實踐時不能應用所學知識去探索人體生命活動生長變化規律,而且打擊學習積極性,致使中醫出現“后繼乏人”“后繼乏學”的困境[4]。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批量生產的培養模式,雖培育了一定數量的中醫人才,但由于中醫自身的特殊性,中醫的望、聞、問、切等診療技能僅靠書本知識獲得,猶如“紙上談兵”,不能活學活用,很難掌握中醫文化的精髓[5]。
中醫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培養能夠治病救人的臨床中醫師,而成熟的中醫臨床思維及實踐操作能力正是中醫實習醫師學習的重點所在。中醫學生在跟師臨證的過程,就是在不斷建立中醫思維訓練的過程,在跟診過程中發現基礎知識欠缺或理解操作偏差的地方,可以隨時接受老師的糾正及正確操作示范,既可以檢查基礎知識掌握扎實度,又可以鞏固提高自己的臨床思維水平,這正是經典的師承授受模式[6];同時中醫導師制教育注重“盡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教學理念,正因為中醫辯證思維及臨床能力的形成需要千錘百煉、臨證觀摩、仔細推敲,不斷積累實戰經驗,真正臨床時才能心領神會、運用自如。
院校教育可以嘗試在學生進入學院教育的同時盡早成立“導師制”,讓學生早日進入醫師角色,在學生臨床見習之前建立導師對接,可以盡早地接觸導師思想,在導師的指導下逐步滲透老師的診治經驗,啟發學生對中醫的興趣,樹立對中醫學的信心,將理論和實踐更好地結合,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7]。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出一批批德藝雙馨的中醫名師和名家,更好的助力中醫藥發展。
2中醫本科生“導師制”特點
由于目前中醫名家的稀缺,“師承制”傳授受師資缺乏影響,很難做到“一對一”結對教學,給師承制的實施造成了困難,而中醫本科生“導師制”教育指將傳統的“師帶徒”培養方式和現代的“導師制”有機結合,在本科生即將走向見習階段或更早時期確立“導師”培養關系,盡可能早的讓學生接觸臨床,通過跟師出診、口傳面授等方式,將導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完整地繼承和發揚的一種教育模式。古時中醫師承教育以師授徒承模式,老師言傳身教,弟子跟診侍診,認真記錄老師的治療、及時反饋、深刻體會老師的望聞問切技巧、處方用藥原則、施針持刀等診療技能。在跟診侍診過程當中,師生之間可以及時互動,及時解決問題,調整施教策略。這種“師帶徒”模式具有理論緊密結合臨床,既能鞏固學習課堂知識,又能增加臨證能力,還能通過導師的言傳身教繼承“仁心仁術”,所培養的人才臨床能力強、品德優[8]。
3促進“導師制”與中醫本科生實踐教學結合的措施我院作為大學附屬醫院,實習學生較多,且是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本人作為規培教師和本科生臨床帶教老師,根據以往臨床帶教經驗,結合工作實際制定以下可行性方案。
3.1切入時機和雙向選擇早進行傳統師承教育重視“習在臨證”,早臨床是培養實習醫師中醫臨床思維的主要方法,在進入臨床時機的選擇上,以中醫學專業新生入學后三個月即開始實施。該時期新生已基本適應了大學生活的節奏,對自身專業有了一定認識和了解,初步產生興趣。但在專業課的學習方法和專業素養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急需解決,尤其需要具備高等教學素養和臨床經驗豐富的教師加以針對性的指導,故此時是師承教育切入的最佳時機,通過向納入新師承培養計劃的學生進行學術講座、座談會對接等方式介紹師承團隊,包括學科帶頭人簡介、導師組成員組成、團隊研究方向等,有助于學生在做出最終選擇前對各個團隊充分了解,依據自己的意愿和興趣做出選擇。
3.2門診跟診是“導師制”教育的重要人才培養方式跟診抄方是師承學習的重要方法。實習醫師每周至少2次跟師門診,近距離全程觀摩導師的診療過程,跟診過程中聆聽導師如何收集病史、辯病、辯證、分析病因病機、處方的精髓,促使實習醫師更好的理論結合臨床,較快地提升臨床診療技能,使實習醫師能夠準確掌握老師的學術思想。中醫學是一門集經驗、理論和實踐為一體的傳統學科,中醫學術思想的傳承極其復雜,不是簡單的背誦和臨摹,更重要的是跟師跟診過程中對導師的診治過程及思維方式領悟,從而加深對導師學術思想的學習和掌握[9]。
3.3每月舉辦一次中醫專題講座
中醫專題學術講座是師承教育的重要環節,是提高中醫學生理論水平和層次的重要舉措,由臨床導師帶領進行,一般選取針對臨床疑難病癥或經典片段進行學習。通常情況下,通過提前告知實習醫師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提前查閱資料,閱讀相關書籍。帶教導師講座結束后,學生可以提出相關問題,相互之間進行討論,最后由帶教導師進行解答。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中醫實習醫師對經典知識的加深理解,提高實習醫師對疑難病癥的中醫診療水平,并進一步對導師學術思想加深認識。
3.4重視教學查房中醫實習醫師教學查房是臨床實習培訓過程中的最主要的一項內容,目的在于培養實習醫師的中醫臨床思維。中醫臨床思維是指實習醫師在臨床實習過程中,運用掌握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在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機、發展規律后,制定出的預防、診療疾病的方法、處方及用藥原則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思維活動[10]。
在跟師實習階段中醫實習生表現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缺乏中醫臨床思維習慣。相較中醫門診而言,這種現象在病房實習中更為突出,由于目前中醫思維模式的西化,臨床診療模式全部參照西醫診療規范,缺乏中醫特色,甚至有些科室中醫診療成了臨床輔助治療的工具。如何在中醫病房教學中發揮中醫的優勢和體現中醫特色,鍛煉學生的中醫思維。在中醫教學查房過程中,導師的言傳身教就是很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查房往往以真實病例為依托,實習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對患者進行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信息的收集、辯證分型,得出正確的診斷,然后導師圍繞疾病相關中醫理論知識講述、剖析中醫病因病機及擴展,最后明確證型,確定治則治法。而且在整個查房的過程中,師生可以及時互動,增加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學查房的優勢在于可以向學生展示中醫臨床思維的完整過程,通過一問一答、討論的方式,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中醫興趣的同時鍛煉中醫思維。而且要求導師具有扎實的中醫思維基本功,熟練掌握中醫思維方法,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3.5定期考核學生跟師學習情況
由帶教導師定期檢查學生的學習筆記、跟診筆記以及經典誦讀完成情況,提出階段性調整意見。以此來加深傳承弟子對導師學術思想的理解,通過不斷梳理、總結,不斷臨床實踐,才能逐漸形成成熟的臨床思維。
3.6重視導師遴選
制定帶教導師的師資選拔制度,把附院的碩士生導師納入本科生師承導師團隊,并鼓勵其承擔團隊負責人,以自身研究方向引領和帶動團隊學習。鼓勵博士生導師、名醫名家加入導師團隊,提升師承導師的學術水平,壯大導師隊伍。積極吸納導師團隊的青年教師、高年級碩士生、博士生為教學組長,為學生提供具體、及時的指導。定期進行師承導師的業績考核和增補遴選,完善淘汰和激勵機制,保障導師團隊高效運行[11]。
師承分配中,保證每位實習醫師都能安排一位導師,每位導師可以帶多名實習醫師(原則上不超過5人)。中醫師承教育對于中醫傳承和培養優秀的中醫臨床醫師具有重要意義,在中醫藥傳承發展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也是中醫藥學不斷傳承與創新的基礎。而師承教育的靈魂在于“習在臨證”,如果制定本科生導師制原則,即在中醫學生進入大學學習階段之初,便確定導師培養關系,接受中醫思維的培訓,將中醫師承教育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12-14]。
倡議加快中醫藥教學體制的改革,把院校教育和導師制有機結合,把中醫實習階段或更早時期納入師承的啟蒙階段,因時因材施教,把中醫特色優勢發揚光大。著力塑造和培養“重傳承、熟經典、重實踐、多臨床、重創新、求突破”的新型卓越中醫藥人才計劃[15]。中醫學的傳承有不用于西方醫學的規律,只有將中醫師承教育有機融入中醫醫師培養全過程,制定適合中醫特色的教育方法,才能培養出有真才實學的中醫大家、中醫名家。探討將傳統中醫師承教育有機融入中醫學生學習的方式和方法,對中醫傳承和中醫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彭志華,崔邵陽,王曙輝,等.中醫師承臨床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8(34)75-76.
[2]姜錦林,楊強,劉小琴,等.中醫本科生實習階段實施“導師制”的效果評價與思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21):99-100.
[3]石伯倫,姜德友.淺析中醫臨床思維的實踐導向性[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0,35(11):5620-5622.
[4]魏丹霞,譚艷云,楊娟,等.名中醫師承教育模式在本科畢業實習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7(3):97-98.
作者:申慧芬1劉英2魏國榮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keysida.com.cn/yxlw/28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