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作為大數據背景下的一種新興的新聞形式,數據新聞近年來發展迅速。英國作為數據新聞發展比較成熟的國家,研究其數據新聞發展的新趨勢對于我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對三屆英國數據新聞大會重要議題的分析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闡述了數據新聞
【摘要】作為大數據背景下的一種新興的新聞形式,數據新聞近年來發展迅速。英國作為數據新聞發展比較成熟的國家,研究其數據新聞發展的新趨勢對于我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對三屆英國數據新聞大會重要議題的分析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闡述了數據新聞發展由個性到實用,由中央到地方,由人工到機器,由虛擬到實體的轉向,從而梳理出數據新聞發展的實用化、本地化、智能化和實體化的趨勢。
【關鍵詞】數據新聞;實用化;本地化;智能化;實體化
新聞方向論文范文閱讀:智能時代新聞傳播的變革與發展
摘要: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及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正給新聞傳播帶來顛覆性變革,體現在兩大方面:傳播模式上,智能傳播的資訊“個人定制”,徹底改變“以傳播者為中心”模式,實現新聞傳播由“千人一面”向“千人千面”轉變;傳播領域上,智能傳播突破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傳統媒介限制,讓受眾在虛擬空間“親臨現場”感受新聞。
在數據新聞已經發展比較成熟的英國,從2016年至2019年,幾乎每年都舉辦了全國性的數據新聞大會(Data Journalism UK Conference)。大會主持人是網絡新聞博客①的創始人、伯明翰城市大學數據新聞研究生課程的負責人保羅·布拉德肖(Paul Bradshaw),大會參與者則來自英國各數據新聞媒體。本文在對這三屆大會重要議題的分析基礎上,關照我國的具體情況,梳理出數據新聞發展的新趨勢。
一、由個性到實用:視覺設計的理性回歸
2016年11月,第一屆英國數據新聞大會召開,這次大會的重要議題是:如何用數據新聞吸引讀者,讓數據更貼近讀者的實際生活。三一鏡報集團(Trinity Mirror)的高級數據專家克萊爾·米勒(Claire Miller)強調了實現數據個人化定制的重要性。“做好數據新聞,很重要的一點是做到讓日常人的普通生活更有意思。”米勒也對那些熱愛圖表展示的記者提出了警示:“有時候,用文字講述故事反而更有效。”在三一鏡報集團,米勒就遇到過圖表無法在手機客戶端查看的問題,因為手機屏幕較小,有些圖表內容會非常難以看清,如果用手去放大,絕對會影響用戶體驗。另一個被演講者不斷提到的主題,就是在保證數據新聞私人化的同時,也要注意其實用性,而實用往往不一定跟花哨有關。在報道一些貧困地區的新聞時,一張用不同顏色標記貧窮的不同層次的交互式地圖看上去或許不錯,但更個性化的報道方法,是寫一個小程序,讓讀者可以在輸入自己所在的地區郵編后,找到具體的數據。[1]
數據新聞經過近幾年的蓬勃發展,業界的發展趨于成熟。數據新聞出現之初對炫酷的可視化形式、復雜的交互水平的追求,亟須回歸到個人生活的關注和實用性的思考。過度追求視覺上的豐富呈現,甚至將一些不適合的題材制作為數據新聞,反而會在傳播中增加“噪聲”。交叉使用多種呈現形式的數據新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讀者的沉浸與卷入程度,使讀者的“臨場感”更為強烈,但呈現形式的繁復也可能造成“選擇困難”和“視覺壓迫”。[2]
近年來,我國數據新聞界也逐漸重視設計上的實用性,并涌現出了優秀的數據新聞作品。正如財新傳媒數據新聞中心主任黃晨所說:可視化只是結果,酷炫的技術并不是要把問題復雜化,而是為了用最簡單的技術去把故事講好。[3]
二、由中央到地方:數據新聞的全面擴展
數據新聞選題的本地化,是2017年英國數據新聞大會的重要議題之一。目前,英國主要有兩個項目致力于數據新聞選題的本地化,一個是英國非營利性組織“新聞調查局”(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ve)主導下的“地方局”(Bureau Local)項目,另一個是BBC的“共享數據部門”(Shared Data Unit)。
“地方局”項目由《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前數據新聞記者梅根·盧塞羅(Megan Lucero)主管,以一種從下到上的方式運行。該項目以一款協同工作軟件(Slack)的線上小組為基礎,邀請地方媒體的記者們進入線上小組,并與之分享數據。梅根·盧塞羅認為:“當你認為沒有人在報道你的問題時,你就和媒體失去了聯系。我們需要更多地方層面的關于公共利益的報道,所以我們專注于建立一個地方層面的社區和網絡系統來實現這一目標。”[4]“地方局”項目孵化了一些優秀的數據新聞作品,如英國社區新聞網站“布里斯托電訊”②對于英國人接受移民抽查的數據新聞報道。在“新聞調查局”的幫助下,“布里斯托電訊”利用《信息自由法案》向英國內政部申請到了足夠多的數據,揭示出大約有五分之一的英國人在過去五年中遭移民突擊檢查。[5]英國其他的地方媒體也隨之跟進了移民突擊檢查的報道,但是用的是當地數據。
BBC的共享數據部門(Shared Data Unit)由彼得·夏洛克(Pete Sherlock)主管,則是采用自上而下的策略:每3個月從地方報紙和網站借調3名新聞記者到該部門,接受數據新聞有關技能的訓練。當這些記者回到地方新聞機構中去的時候,將把這些新理念和新技能與自己的同事分享。[6]
“地方局”項目的優勢是需要不同角色的共同協作,其中許多(或許大部分)并非來自傳統新聞機構,這讓該項目能夠利用開發人員、設計師和記者的專業知識和才能。這是一種更加開放的路徑,但也依賴于已經對數據項目感興趣并有開發動機的個人。相比之下,“共享數據部門”利用的是地方新聞機構更為傳統的網絡。通過編輯和記者的電子郵件和電話的指導,能夠激發那些可能不會參加“地方局”項目的人的數據素養。
目前已有的優秀數據新聞作品一般為全球性或全國性的內容。這種大型數據新聞涉及巨大的數據量和工作量,而且通常需要跨洲、跨洋、跨地區合作。從生產成本上看,地方媒體難以負擔。[7]我國優秀的數據新聞作品雖然也集中于財新、人民網等國家級媒體,但近年來,地方媒體對于數據新聞的重視也與日俱增。針對具有鮮明的本地特色的議題進行的數據新聞生產,已經成為地方媒體創新的手段之一。
《四川日報》的More大數據工作室,聚焦于四川本地的數據進行數據新聞制作,選題包括《數讀四川清潔來源》《四川省88個貧困縣2017年電商全景》等。該機構以數據可視化為切入點,從數據新聞、數據榜單、數據報告三個層面對數據進行多層次開發,成立一年以來生產發布作品50余件。
三、由人工到機器:人工智能的深度開發
2017年第二屆和2019年第三屆英國數據新聞大會上對雷達(記者、數據和機器人)項目[The RADAR(Reporters And Data And Robots) project]均進行過介紹。由英國新聞協會(UK Press Association)和Urbs Media公司合作推出的雷達項目,它的團隊只有五名數據記者和兩名編輯,但是每月平均可撰寫大約8000篇英國地方新聞。雷達項目利用了由政府公開的免費的基于地理區域的數據集,數據記者首先確定數據中哪些角度、趨勢或異常值(outliers)具有新聞價值,將其放置在一個具有基本結構的數據模板中,并為不同版本的文章構建模板。然后,使用人工智能從本地化的角度潤色報道。如果需要,本地新聞記者可以自行編輯內容以提高本地相關性。在該過程中,人工智能起到了新聞生產助理的作用,提高了新聞生產效率,使模板中的文字信息更加本地化。[8]
人工智能在數據新聞中的應用貫穿于數據挖掘的整個過程,一是體現在數據的篩選之中,二是體現在數據的處理之中。
新聞媒體在篩選第一系統的數據時,如果能配合智能算法,也可以淘汰掉不符合新聞生產標準的低價值數據,并依據新聞生產的要求,篩選敏感信息和關鍵部分。最理想的情況是還能做到根據具體的應用場景和需求合理配置數據,提高數據資源的利用效率。[9]目前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中國媒體使用機器學習進行數據收集的情形較少,但中國不乏媒體與持有數據的企業合作進行的數據收集。如2014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晚間新聞》節目與百度進行合作,依托于數以億計的百度地圖定位數據,以動態遷徙地圖的形式呈現中國春節人口遷徙情況。
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使機器對各類型信息的處理能力大幅提升,可分析數據對象從人們習以為常的數字,擴展為廣義的文本、圖片、語音甚至視頻。[10]機器新聞寫作具有的生產速度快、數據分析客觀公正等優勢,使得新聞記者能夠擺脫繁瑣的數據處理過程,專注于內容的深度創作。中國和英國一樣,早已將人工智能運用于新聞寫作實踐。騰訊的Dreamwriter、新華社的“快筆小新”等新聞寫作機器人相繼出現,并運用于財經、體育、氣象、地質等領域的新聞報道中。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及伴隨產生的龐大數據集,來自國家層面的政策扶持和互聯網巨頭在各自垂直領域的多年耕耘,都為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伴隨著人工智能在新聞領域的廣泛運用,人機協同式的新聞寫作將成為中國數據新聞發展的新趨勢之一。
四、由虛擬到實體:數據新聞的另類突破
對數據新聞作品進行實體化開發,也是新的數據呈現方式之一。2019年第三屆英國數據新聞大會上,Batjo項目負責人愛麗絲·科羅娜(Alice Corona) 提出了數據新聞實體化的趨勢,將數據新聞以實體裝置的形式展現。Batjo項目是一個致力于讓記者學習數字制造技能以制作實體的和數據驅動的新聞裝置的機構,受到Google公司資助。Batjo項目的案例包括“數據漫步”(Data Walk)、3D數據地圖和“繪制它”燈光條(Light Data Bars),參與者給出某些數值來點亮這些燈光條?屏_娜認為,這種“數字制造”有可能比基于屏幕的數據新聞更具參與感。“年輕人更有可能(以數據)參與”,她說,而那些有感官障礙的人可以使用非視覺感官來探索數據。[11]以數據漫步(Data Walk)為例,該項目包括一個或多個3D形式的木條,參與者可以在木條上通過行走的方式感受隨著年份改變帶來的數值變化。
“繪制它”燈光條則是一個由多個LED燈組成的燈光條。每個LED燈光條都有一個開關,可以設置兩種模式。如果開關在位置一,LED燈光條亮起來的高度由具體的數據決定。如果在位置二,參與者通過在傳感器上施加一定的力度來猜測正確的數據值。在人與裝置的互動中,參與者對傳感器施加的力度越大,代表參與者猜測的數據值越高。
實體形式的數據呈現不需要在瀏覽器中打開,而是以某種方式“始終存在”,這意味著它可以提供非正式和隨意的體驗,這對(數據新聞的)新手和非專業用戶更具吸引力。新聞編輯室可以與公共空間(如公園、圖書館或博物館)合作舉辦相關活動和制作新聞裝置,選擇與當地相關的議題。這樣的裝置將在規定的時間內留在這個地方,當人們經過它時,呈現出一個持續的視覺標識。人們可能會自發地參與,并與社區的其他成員討論裝置提供的信息。[12]除此以外,實體形式的數據新聞的優勢在于:在互聯網基礎設施不夠發達的地方,實體形式的數據新聞可以作為網絡新聞的一種有效補充;實體形式的數據新聞可能通過觸摸、聽、聞等多種方式與用戶進行交互,對有視覺障礙的用戶比較友好;實體形式的數據新聞多以游戲的形式出現,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夠提高大眾的數據素養,促進公眾參與。目前,中國的媒體還少有數據新聞的實體裝置。而對數據新聞的實體化開發,可能會給數據新聞帶來新的盈利模式。
五、結語
數據新聞從新生到成熟的過程,是數據新聞理念從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擴展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過程,是數據新聞實踐從國家級媒體擴展到地方媒體的過程,是數據新聞生產者從媒體機構到豐富多樣的數據新聞生產者團隊的過程。當數據新聞生態趨于完善,業界發展趨于成熟,數據新聞也逐漸回歸到對新聞本真的關注中。當炫酷的數據可視化不再是首要追求,數據新聞的發展反而蘊藏著更多創新的可能。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keysida.com.cn/wslw/21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