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文章重在分析山西在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背景下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思路,主要從形勢、戰略、格局、治理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以期對山西國土空間治理提出建設性建議。 關鍵詞:資源型地區;國土空間;編制思路 山西作為資源型地區,在當前轉型發展背景下省級國土
摘要:文章重在分析山西在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背景下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思路,主要從形勢、戰略、格局、治理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以期對山西國土空間治理提出建設性建議。
關鍵詞:資源型地區;國土空間;編制思路
山西作為資源型地區,在當前轉型發展背景下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提高國土利用效率。
1科學研判面臨的形勢
新中國成立后,山西被確定為國家能源和重化工基地。直到今天,仍為全國提供了強大的能源動能,也由此造就了山西以煤炭和重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在一定意義上也決定了山西省國土空間特征。
1.1資源稟賦與經濟結構決定了國土空間利用特征
山西省煤炭、煤層氣資源儲量分別占全國的17%、90%,含煤面積40%,11個地市中除太原皆為資源型城市,由此造成了經濟發展單一,同質性嚴重,地區錯位發展不強,同時,采空塌陷區面積約23800km,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9%,地表水重度污染斷面比例32%。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占比過高,在能源結構調整的國際背景下,這種以單純資源支撐型的發展已不可持續。同時,在制約山西發展的諸多要素中,水資源本底差,人均水資源可利用量2348m,屬極度缺水,水土流失面積超10萬2km,占全省土地面積近七成。
1.2地形地貌特征決定了國土開發利用格局
山西地貌以黃土高原形態為特征,山地丘陵多,平原少,總體地勢輪廓是“兩山夾一川”,山地、丘陵、平原面積比例大體為4:4:2。山西省土地資源承載狀態一般,水資源大氣環境超載問題突出。建設適宜空間與農業適宜空間高度重疊,發展集聚區在中部串珠式盆地。建設發展用地集中且緊缺。山西省太原、大同、運城、核心城市帶動能力不強,人口產業吸附力弱,城鎮化發展質量不高,達不到以業設城的局面。以太原都市圈為核心的輻射力偏弱,拉動全省發展的驅動力不強。太榆同城化進展緩滯,空間發展框架無法拉伸。開發區規模小,布局散,低質同構現象突出,城鄉二元結構的空間特征十分明顯。
1.3仍需進一步建構區域協調開放發展大格局
山西省東接京冀,具有與京津冀對接優勢,但目前融入乏力。在與京津冀、環渤海聯動中資源配置、產業互動、科技交流、人員流動中缺乏深度。對外交通聯通中建設滯后,快捷高效的出省通道尚未形成。省域內交通較為分散,以太原為樞紐的交通格局尚未形成體系。雖基本交通網絡形成,但支撐山西內聯外通的大格局建設仍有待時日。
2準確分析山西發展戰略
2.1建立“一核二極三群多級”網絡式開發格局
“一核”指太原。由于山西狹長的地形特點和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中部以太原都市圈為核心,應實質性調整區劃,提升太原的城市體量。以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為太原核心發展區,積極申請太原自由貿易區建立。
積極申請太榆國家級新區設立,打造全省發展的“發動機”。加快推進以太原為核心的山西中部城鎮群建設。人口規模應實現800萬以上,提升在全國的影響力。“二極”指大同、運城北南兩極。要發揮大同臨近京津優勢,從更大區域謀求大同發展,進而帶動晉北發展。同時,要把握運城納入關中城市群的歷史機遇,打造晉南發展核心區,從而改變山西長期單一中心城市發展結構的問題,形成上中下、北中南同步發展的局面。
“三群”指呂梁、晉城、忻州為核心的城鎮群建設。要大力發展呂梁城鎮群,改變呂梁長期在山西發展中地位不明晰的局面,確立呂梁西接西北的特殊地理優勢,打通晉陜交通阻隔,形成面向大西北腹地的開放聯通格局,拓展山西的發展格局。晉城應主動對接中原城鎮群發展,要有面向中原視野,逐鹿中原的氣魄,形成山西東南開放新格局。忻州要做好對接雄安新區的戰略考量,發揮交通直線優勢,要在雄安新區建設的“全國大事”中把握自身戰略定位,“謀一事而成一功”。“多級”指全力發展縣域城鎮化建設,以縣域中心城區建設為核心,打造美好鄉村,振興鄉村戰略,形成一批10-20萬人口的縣域中心城鎮。
2.2形成“一河三山黃土高原治理型”的生態修復
保育格局“一河”指以汾河為核心的河流治理格局。山西應以母親河汾河治理為突破口,恢復“千里碧水”的局面。以大水網建設為抓手,加快建設山西中部呂梁山引黃入晉工程,達到“潤澤呂梁”。以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為重點,恢復“小橋流水人家”的場景。大力度保育山西水源地,嚴格實施生態保護紅線,觸碰紅線者,“法外無情”。保育涵養山西的生態環境,再現山西“千泉之省”“森林之省”的風貌。
“三山”指呂梁山生態屏障、太行山生態屏障和太岳山中條山生態屏障。“左手一指是呂梁,右手一指是太行”,加大三山的生態涵養功能,以“十年樹木,千年大計”之功,大力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設想劃定三山重點生態區域為國家公園,大手筆促大保護。根據山西地理環境,以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防治區和京津風沙源治理區為主體,全省域開展生態治理。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中,市縣應以“三區三線”劃定為基礎,構建山西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
2.3構建以“兩區一域”為重點的國土綜合整治格局
1)以采煤沉陷區治理為核心。山西長期大面積、高強度的煤炭開采造成了全省礦山地質環境嚴重破壞。同時,由采煤引起的地質災害約占70%。應全面開展全省礦山地質環境詳查工作,創新治理模式和用地政策,顯化自然資源資產屬性。2)以老城區改造為重點的國土空間治理。目前,山西省不少老城區、老城鎮存在用地布局散亂,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閑置浪費等現象。應加快城市更新工作,創新改造方式,積極推進舊工廠、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實現國土空間意義上的“騰籠換鳥”。
3)以“流域治理”為重點的國土空間治理。山西是全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應恢復河流水域濕地,加快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力度。形成高密度森林覆蓋,形成以太行山、呂梁山山地丘陵保土水源涵養區,晉西北黃土丘陵溝壑攔沙保土區為重點的流域治理區模式。
3全局謀劃山西空間格局
3.1形成“地盡其利”的轉型發展產業格局
要以晉城為重點,加快形成全國最強最優的煤層氣產業區域。推進山西省晉北風電基地建設。因地制宜大力度推進光伏發電。在未來一個時期內,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仍將占主導地位。山西省應立足京津冀清潔能源供應基地建設,打造全球低碳創新基地建設有較大進展。進一步整合山西省煤化工園區,在我國形成一定優勢,加快朔州國家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建設。積極推進晉北、晉中、晉東三大煤電基地的煤電一體化發展。推進山西省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工作,創建“溫泉之都”“溫泉之鄉”。積極打造山西(太原)煤機技術研發中心,打造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山西煤機品牌,穩步推進全省城鄉的煤改氣、煤改電工程。
太原、忻州、陽泉、呂梁和晉中5個市該區域打造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示范區,國家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裝備制造業基地。將大同市和朔州市建成國家新型能源與先進制造業基地,首都經濟圈產業轉移的承接區,資源型城市低碳轉型示范區,北魏文化和塞北風情旅游目的地。將運城市和臨汾市建成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和區域協調發展綜合試驗區,山西重要的現代農業、生態文化旅游、新能源、新型制造業基地,以根祖文化、關公文化為特色的旅游經濟區。將長治市和晉城市打造為山西面向中原經濟區及東南沿海地區開放合作的樞紐型門戶區域,國家重要的新型煤化工基地和中西部新興現代制造業基地。
3.2形成“美麗鄉村”的農業生態發展格局
山西省耕地質量總體水平仍較低,旱耕地和坡耕地面積較大,東西兩山立地條件差。中南部盆地部分農用地次生鹽漬化趨勢明顯。立足山西農業地處黃土高原的特點,山西不是糧食大省,農業之長在特色,要建設規;厣r產品生產基地,全力打造運城、臨汾百萬畝蔬菜基地建設,長治、晉城中藥材基地和優質雜糧基地建設,運城、臨汾、晉中優質生豬生產基地建設,長治、晉城優質禽蛋生產基地建設,中部農產品加工集群發展基地建設,實施品牌產品建設工程,支持建設太行小米、平遙牛肉、晉南蘋果、清徐葡萄、呂梁紅棗等品牌崛起。
大力實施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在忻州、呂梁黃土丘陵溝壑區構建以修復黃河沿岸森林生態系統為重點的水土保持工程。在太行山中部建設水資源涵養區域。在燕山——長城沿線營造防風固沙林。在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汾河源頭縣實施森林植被恢復工程。
3.3形成“以人為本”的城鄉統籌城鎮化發展格局
在山西省城鎮化發展中,要從追求經濟增長轉變為以人為本,從服務經濟轉為提供良好的人居環境,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把品質提升和功能優化作為城市發展的重點。支持太原率先發展戰略,樹立“太原強而山西強,太原興而山西興”的理念,實質性推動區劃調整,逐步將榆次、太谷、平遙、祁縣和忻州部分地區納入太原都市區格局中統一規劃發展。
設想太榆國家級新區建立作為山西轉型發展的主引擎。深入打造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以太原都市區對山西中部城市群進而對陽泉、忻定原、離柳中城鎮群的波紋狀輻射效應。推動形成面向京津冀的晉北城鎮群,面向中原的晉東南城鎮群和面向關中的晉南城鎮群建設,從內向發展向外向發展理念轉變,拓展山西的戰略格局。大力培育10-20萬人縣域中的中心城區建設,形成“滿天星”的發展模式,避免縣域鄉域空心化。以特色小城鎮建設為載體,形成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鄉村風貌型重點村鎮建設。
3.4形成“山川秀美”的生態保護格局
山西總體屬黃土覆蓋、起伏較大的山地型高原,省境大部是半干旱氣候。山西全省50%以上國土面積為生態脆弱區,生態系統歷史欠賬較多,環境風險問題日漸突出,環境安全形勢十分嚴峻。基于以上分析,山西省必須走以產業綠色轉型發展促生態環境保護的路徑,重點強化對大氣、水等的治理,促進環境質量改善。盡快改變工業企業國土空間布局不合理現狀。加大城市建成區重污染企業的搬遷力度,嚴格實施新上項目進園進區的政策。在未來10-15年積極削減煤炭消費總量的同時,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實施氣化山西工程;谏轿魇“兩山夾一溝”地形地貌特征,堅持生態治理“一帶三屏”戰略。
3.5形成“表里山河”的旅游產業發展格局
山西省以黃河、太行山脈和萬里長城為界,天然形成一個獨特而又相對封閉的旅游地域,既有諸多內涵深厚的人文資源,又有雄渾而獨特的自然資源,可以說“類型豐富,氣質獨特”。從全國比較來看,完全具備黃河、長城、太行三大品牌的省份,山西具有獨特優勢。黃河旅游氣勢磅礴,長城遺存體系完整,太行風光雄奇秀麗。
在黃河旅游板塊中要充分展現風骨忻州、風情呂梁、根祖臨汾和文明運城區域特色。在長城旅游板塊中要突出北魏云崗、邊塞雁門、佛系五臺、邊陲三關品牌特色。在太行旅游板塊中要體現紅色太行、清涼世界、詩意山水的品牌效應。同時,下功夫打造太原中部城市休閑旅游,晉中古城大院文化旅游,晉北佛教古建、邊塞旅游,晉東南黃河根祖文化旅游。
3.6形成“互聯互通”的綜合運輸網絡格局
山西省交通運輸能力雖然有較大幅度提升,但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尚不完善,技術等級、網絡覆蓋廣度與通達深度有待提高,北上、南下綜合運輸大通道仍顯不足。要形成以太原、大同、忻州、呂梁、陽泉等地級市為重要節點的城鎮節點網絡,同時要形成以省內工業生產地、煤炭生產基地,主要旅游景點為重要的產業節點網絡體系。
目前,山西城鎮區位與運輸空間走向基本一致,產業區位線與運輸空間的走向基本一致,要形成完整的大運綜合運輸大通道。發展高速客運鐵路,建成大同至張家口、太原至長治至晉城至焦作等高速鐵路項目,加快建設原平至大同、忻州至保定等高速鐵路。強化大能力通道建設,有序建設蒙西至華中地區煤運通道、和順至邢臺等鐵路項目;完善重載運輸網,加快新建貨運鐵路沿線戰略裝車點建設。擴大和優化民用航空網絡,構建完善省內機場的航線網絡,優化中轉流程,形成干支聯動,以“以支促干、以干帶支”為戰略,迅速提升各機場的客運量。
4結語
綜上所述,山西省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應詳細分析其在全國格局中的地位,明確其所處的歷史機遇,資源稟賦、戰略方向,建立“一核二極三群多級”網絡式開發格局,形成“一河三山黃土高原治理型”的生態修復保育格局,構建以“兩區一域”為重點的國土綜合整治格局,形成“地盡其利”的轉型發展產業格局、“山川秀美”的生態保護格局、“表里山河”的旅游產業發展格局、“互聯互通”的綜合運輸網絡格局,形成山西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背景下的省級國土空間規劃。
參考文獻:
[1]自然資源部.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指南[S].2020.
[2]自然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指南[S].2020.
作者:楊燕芹1,李滿喜2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keysida.com.cn/nylw/29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