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lnxx"><th id="flnxx"><th id="flnxx"></th></th></form>

<noframes id="flnxx"><address id="flnxx"><nobr id="flnxx"></nobr></address>

      <address id="flnxx"><address id="flnxx"><nobr id="flnxx"></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flnxx"></address>

      <address id="flnxx"></address>

      <form id="flnxx"></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政法論文》 淺談西方現代民主看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_《黨史博采》2013年第10期> 正文

      淺談西方現代民主看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_《黨史博采》2013年第10期

      所屬分類:政法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4-04-25 15:25

      本文摘要:注:本文摘自《黨史博采:理論版》2013年第10期,作者:趙文琦,天津師范大學中國 【摘要】:在政治學領域,民主的概念和政治的概念一樣,人們對它的認識從來就是不統一的。李普塞特和亨廷頓曾都對民主采用了程序性定義[1][2],而這個定義最初是由熊彼特在《

        注:本文摘自《黨史博采:理論版》2013年第10期,作者:趙文琦,天津師范大學中國
        【摘要】:在政治學領域,民主的概念和政治的概念一樣,人們對它的認識從來就是不統一的。李普塞特和亨廷頓曾都對民主采用了程序性定義[1][2],而這個定義最初是由熊彼特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中提出的:民主“本身不能是目的”,而是“一種政治方法,是為達到政治--立法的與行政的--決定而作出的某種形式的制度安排”[3]。不同于根據政府權力的來源和目的來界定民主的古典學說,熊彼特的民主理論認為“在這種安排中,某些人通過爭取人民選票取得作決定的權力”[3]。在這個定義中,熊彼特將民主看作一種形式與方法,并將這種方法歸結為選舉,選舉成為民主的本質特征。這一定義為我們辨別民主政體與非民主政體提供了一個較為客觀可行的標準。
        【關鍵詞】:民主政治建設;現代民主;中國;西方;反思;政府權力;民主政體;熊彼特
       
        在政治學領域,民主的概念和政治的概念一樣,人們對它的認識從來就是不統一的。李普塞特和亨廷頓曾都對民主采用了程序性定義[1][2],而這個定義最初是由熊彼特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中提出的:民主“本身不能是目的”,而是“一種政治方法,是為達到政治——立法的與行政的——決定而作出的某種形式的制度安排”[3]。不同于根據政府權力的來源和目的來界定民主的古典學說,熊彼特的民主理論認為“在這種安排中,某些人通過爭取人民選票取得作決定的權力”[3]。在這個定義中,熊彼特將民主看作一種形式與方法,并將這種方法歸結為選舉,選舉成為民主的本質特征。這一定義為我們辨別民主政體與非民主政體提供了一個較為客觀可行的標準。
        民主一詞源于古希臘,現代民主又率先在西方發展起來,研究西方現代民主對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F代民主是代議制民主,人民通過選舉讓渡權力、實施統治。因而這種民主更傾向于形式民主,以選舉來界定民主,選舉的重要性需要強調,但不能過于抽象和簡化。中國的民主建設不能照搬任何一個西方國家的民主發展模式。
        為中國而研究西方。對西方現代民主的反思更是為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汲取經驗。中西方存在秩序觀與國家觀的差異,更不能將西方模式生搬硬套于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環顧歷史,沒有一個非西方國家通過照搬西方模式而實現現代民主。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需要從傳統向現代轉變,參考西方經驗的同時,順應國情,大力發掘自己的政治資源,進行政治重構。本文在反思審視現代民主的同時,就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展開自己的思考。
        中國民主政治建設要走出誤區,我認為需要從以下幾點重新審視民主:
        一、民主建設是一場“馬拉松”
        對民主概念的簡化導致第三波的研究沒能認識到民主建設的困難性與復雜性。民主化的浪潮樂觀地將民主制度的建立寄托于一場民主化運動。“民主化”的口號在鼓舞民主轉型的同時卻也忽略了民主建設曲折性的一面。
        西方民主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仍在繼續發展與完善中。在西方國家沒有任何先例可以通過一次民主化運動就達到高水平的民主。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雖然有政治上的后發優勢,有現成的發展模式可供參考,但想全盤照搬,通過一次民主化實現民主是不可能的。中國人常說“欲速則不達”,“摸著石頭過河”,以此形容發展中國家民主建設需要漸進式的改革、要經歷漫長的過程。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實例讓我們看到通過民主化運動實現民主的不現實性與不合理性。對新生民主腐敗、低效率的批評更是不絕于耳。“康德曾經把建設民主制度看作人類的最后一個任務;黑格爾也認為在“自由”的意志認識到“民主”之后,絕對精神的運動就結束了,剩下的只是擴展民主制度了。這些論述充分說明了民主建設的重要性和長期性。”[8]
        二、用“選舉”界定民主不科學
        現代民主最重要的一點是將選舉作為民主最重要的形式與保障。選舉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它可以用來對非民主國家進行排除性的判斷,選舉作用于政治生活,但絕不能過分夸大選舉的作用,僅僅以選舉界定民主也是不科學的。選舉只是民主的一個要素,需要民主的其他內容作保障。
        首先,我們可以說“沒有選舉就不是民主”,而不能說“只要有選舉就是民主”。選舉只是民主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西方國家習慣以“選舉”為標準擊破各種非民主的詭辯。卻忽略了有些獨裁體制也有選舉,獨裁者甚至利用選舉來達到自己的統治目的。這樣看來以選舉判斷民主與非民主也不是一定行之有效的。
        其次,選舉只是民主的一個要素。民主要想運行良好,不僅僅依賴于選舉,選舉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是民主制度良好運行的條件和保障。不同于西方,中國自古講求系統論,習慣從整體出發、從系統優化的角度思考問題。選舉作為民主的單個要素在民主系統中的確發揮著作用,然而系統有優化的趨勢,各個要素相互協調配合,才能達到整體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同時選舉作為民主的一個要素也只有在民主系統中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除選舉之外,法律保障、公民參與民主、新聞輿論監督等也是民主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沒有它們作保障,選舉也就不可能確保公平。即便做到公平選舉,選舉產生的權力也不一定能起到推動民主的作用。形式上的選舉存在不公平之處,需要民主的其他內容加以保障。民主的實現更是各個要素相互配合趨向系統優化的過程。而民主的真正實質并非選舉而是公民的政治參與,選舉只能說是選民用來參與國家管理的一種工具和手段。公民參與政治是現代社會不可阻擋的政治趨勢,中國的民主建設要批判性看待選舉的作用,重視公民的政治參與,保障公民政治權利的基礎上拓寬參與渠道。
        三、真正的民主是形式與價值相結合的民主
        西方現代民主強調形式、重視選舉。然而冰島人投票選出了哈爾德政府,致使國家破產。希臘民選政府花錢無度,搞民粹主義也導致了國家的破產。對形式的過分強調使得人民是否能真正當家作主顯得不那么重要。盧梭在兩百年前對這種形式民主做出過這樣的評述:“英國人民自認為是自由的;他們是大錯特錯了。他們只有在選舉國會議員的期間,才是自由的;議員一旦選出之后,他們就是奴隸,他們就等于零了。”[4]
        熊彼特認為民主“本身不是目的”,我認為這種說法有失偏頗。民主的形式和目的常常是混雜在一起的。民主可以看作是一種做出決策的方式,是一種“政治方法”,但它同時也具有目的性。投票選舉是一種民主形式,同時也是公民行使政治權利的重要體現。從體現公民自由權利這一點看,選舉本身已被賦予了目的性意義。達爾從價值目標角度界定民主,概括了民主的十項價值:避免暴政、基本的權利、普遍的自由、自主的決定、道德的自主、人性的培養、保護基本的個人利益、政治平等、追求和平、繁榮。[5]歸結起來,我認為真正的民主既是政治方法更是公民自由與權利的保障。
        四、發展民主需要重視經濟
        現代民主是建立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之上的,經濟的自由一方面要求政治的自由另一方面也給政治領域的自由奠定基礎。達爾指出:“當非現代化國家的專制政府致力于發展生機勃勃的資本主義的時候,他們也可能播下了導致自身毀滅的種子。”[5]可見,民主社會的轉型、民主政治的發展也要擁有與之適應的經濟條件。經濟條件越好,民主越穩定,質量越高,人們對民主的信心越強。
        經濟發展與民主的關系之密切。選舉作為民主的要素之一,本身就是用政治的方式解決經濟問題。后進民主國家的轉型幾乎都是由經濟問題引發的,老牌的民主國家英法美,其民主政治的建立也都是經濟問題所致。中國的經濟問題體現在民生問題上,民為邦???、本固邦寧。對民生問題的重視一定程度上糾正了西方只重政治權,不重民生權的誤區,更符合中國的民主建設要求。民生的改善與民主政治建設非但不矛盾,反而相輔相成。民生的改善將會促進民主制度的建立,民主則進一步保障民生長期向好。中國探索民主模式更要注重民主與經濟的關系,民主、民生兩不誤。
        民主具體到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主制度的建立,都具有其偶然性與特殊性。反思西方現代民主,我們要建設的民主制度絕不僅僅是西方民主的照搬,一定是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依托于經濟的發展,要將民主的形式與價值相結合,保障公民政治權利與自由的基礎上,讓公民充分參與民主,在追求民主的過程中實現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美]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M],劉軍寧譯,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版。
        [3][美]約瑟夫·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M],吳良健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4][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5][美]羅伯特·達爾:《論民主》[M],李柏光等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6][美]戴維·赫爾德:《民主的模式》[M],燕繼榮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
        [7]張維為:《中國震撼》[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8]尹保云:《民主與本土文化》[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雜志信息】:
        《黨史博采》由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主辦主管。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6—8031,國內統一刊號CN13—1117/D
        【投稿須知】:
        1.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5000字,一個版面2500字內。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外文字符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別明顯。
        2.請作者自留備份稿,本部不退稿。
        3.論文一經發表,贈送當期樣刊1-2冊,需快遞的聯系本部。
        4.基本要求來稿要求題材新穎、內容真實、論點明確、層次清楚、數據可靠、文句通順。文章一般不超過5000字。投稿請寄1份打印稿,同時推薦大家通過電子郵件形式投稿。
        5.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寫單位名稱(一、二級單位)、所在城市(不是省會的城市前必須加省名)、郵編,不同單位的多位作者應以序號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keysida.com.cn/zflw/1149.html

      三级三级三级全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