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伴隨行業精細化和復雜化程度的加深,書籍設計實踐面臨逐漸復雜、多元的變化,呂敬人教授提出的書籍設計觀點與系統科學中的原理有一定的契合點。以系統科學中的整體性、目的性、層次性和開放性等原理分析書籍設計實踐,為設計師提供更多的觀察視角,同
摘要:伴隨行業精細化和復雜化程度的加深,書籍設計實踐面臨逐漸復雜、多元的變化,呂敬人教授提出的書籍設計觀點與系統科學中的原理有一定的契合點。以系統科學中的整體性、目的性、層次性和開放性等原理分析書籍設計實踐,為設計師提供更多的觀察視角,同時為書籍設計教學提供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書籍設計;編輯設計;整體性原理;目的性原理;層次性原理;開放性原理
20世紀40年代先后產生了系統科學的一般理論,如貝塔朗菲建立的系統論、維納創立的控制論和申農創建的信息論。錢學森為中國系統科學思想和系統實踐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指出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1]10。系統科學是研究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關系、演化和調控規律的科學。鄒慧君提出“設計的基石不是繁復的計算,而是要求設計者具備創新性思維能力、科學哲學原理、系統科學原理、人文科學和美學等”[2]。應用系統科學原理有助于“尋求設計整體綜合最優”[2]。
書籍出版知識:參與書籍出版會在編委寫上名字嗎
目前系統科學與藝術設計相關的研究有包裝設計[3]、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協同創新平臺的構建[4]、面塑品牌實踐[5]、汽車廣告設計[6]等,系統科學對設計學科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在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中,藝術學科門類的一級學科設計學包含視覺傳達設計,書籍設計是視覺傳達設計的內容之一,呂敬人認為書籍設計包含三個層面“裝幀(BookBinding)、編排設計(Typography)和編輯設計(EditorialDesign)”[7]IV。
完成一本書的流程由選題策劃、文本定位、構思設定、書籍設計、修正審核、統籌設計、印刷生產、成書發行和反饋等環節組成,書籍設計是其中的重要環節,本文從系統科學原理出發,探尋書籍設計實踐與系統科學原理的內在邏輯,為設計師及書 籍設計教學提供一定的啟示。
1書籍設計與整體性原理:“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書籍設計在當下,已從“封面設計”“美化書衣”的觀念發展到內涵更為全面整體的裝幀、編排設計和編輯設計等觀念,書籍設計是一個由裝幀、編排設計和編輯設計等要素組成的系統。(1)裝幀要素,“即書的封面、選材、印刷工藝階段,也就是所謂保護功能、外觀審美和商品宣傳的裝幀設計”[7]196。包括美學、裝幀學、印藝學、結構、材料、商品心理學等子要素。
(2)編排設計要素,“編排設計又稱二維設計,是平面概念上的圖文元素之間平衡關系的設計駕馭,就是把文本、圖像、空間、色彩放在一個二維平面上進行非常好的協調制作,形成有效的閱讀傳達并體現審美價值的設計”[7]196。
包括文字信息傳達設計、信息視覺化設計、圖像信息傳達設計、字體應用、網格設計、明視覺距離等子要素。(3)編輯設計要素,“編輯設計,是將信息進行有序編織的邏輯思維過程,是掌控視覺化信息在閱讀時空中的流動軌跡,做到既準確還原文本,又提升與豐富文本的閱讀品質,即構成如何傳達信息的設計語法的確立,并產生多主語的活性化設計過程”[7]196。
包括閱讀設計、文本解讀、分析與重構、文本信息視覺化架構、視覺信息傳達語言與語法等子要素。系統科學的整體性原理是指“系統是由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機整體,各個作為系統子單元的要素一旦組成系統整體,就具有獨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質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統的質的規定性,從而表現出整體的性質和功能不等于各個要素的性質和功能的簡單相加”[8]205。由裝幀、編排設計和編輯設計等要素按照一定規律組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書籍設計系統,會產生部分要素之和沒有的功能和性質。
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有三種:(1)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即書籍設計的整體效果大于裝幀、編排設計和編輯設計等要素之和;(2)整體等于部分之和,即書籍設計的整體效果等于裝幀、編排設計和編輯設計等要素之和;(3)整體小于部分之和,即書籍設計的整體效果小于裝幀、編排設計和編輯設計等要素之和。當第(1)種“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或第(3)種“整體小于部分之和”情況出現時,書籍設計系統會出現涌現(Emergence)。
整體與部分差值就是涌現,涌現是各個部分按照系統一定的組成結構方式相互作用產生新的特點和規律。當裝幀、編排設計和編輯設計等各個部分按照不同的方式結合后,書籍設計整體性質具有不同于各個要素的新屬性和新功能,如果書籍設計按照有序、合理、優化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會產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涌現。如果系統中各個要素按照無序、雜亂的結構組成整體時,各部分原有的特性和功能得不到發揮,相互削弱或者抵消,則會產生“整體小于部分之和”的涌現。
書籍《茶典》用現代設計語言演繹《四庫全書》中的茶書,并精選中國歷代“茶”主題相關的書畫作為插圖,在營造的氛圍中感受多維度的閱讀體驗,為讀者提供詩意閱讀的信息傳遞空間,在視覺上看到整體攤平的內頁和插頁,在觸覺上感受古樸的茶文化,在翻動書籍的過程中聽到詩意悠然的樂章,多種感官品讀中國悠久的茶文化,經過優化設計的各個部分,共同營造了整體的閱讀體驗空間,“具有感染力的書籍形態一定涵蓋視、觸、聽、嗅、味之五感的一切有效因素,從而提升原有信息文本的增值效應”[7]V。這里提到的“增值效應”即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涌現。
2編輯設計與目的性原理:還原文本,品質閱讀
系統科學的目的性原理是指“組織系統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的范圍內其發展變化不受或少受條件變化或途徑經歷的影響,堅持表現出某種趨向預先確定的狀態的特性”[8]239。以編輯設計為系統的目的性可以理解為,編輯設計系統在將信息進行有序編織的邏輯思維相互作用過程中,堅持表現出準確還原文本、提升閱讀品質等趨向預先確定的狀態的特性。
在編輯設計過程中有八個切入點:(1)主調設立,目的是傳達主題信息;(2)信息分解,目的是通過整理歸納資料,尋找信息內在的聯系,使主題及內容條理化、邏輯化,為創造可傳達的信息元素做準備;(3)符號捕捉,目的是使全書有秩序,形成統一的風格;(4)形態定位,目的是找尋符合表達主題的最佳形式,形式需要適應閱讀功能,體現文本內容的精神;(5)語言表達,目的是在諸如信息邏輯、圖文符號、書籍五感、材質性格等語言中找尋適合主題的書籍設計語言,促進書籍與人交流;(6)物化呈現,目的是掌握紙張個性、工藝流程等書籍物化過程,體現設計的理念;(7)閱讀檢驗,目的是在內容與讀者之間搭建橋梁,體現閱讀的本質;(8)書籍美學,目的是體現和諧、對比之美。其中(1)(2)(4)是為了更好地準確還原文本,(3)(5)(6)(7)(8)是為了更好地提升閱讀品質,促進編輯設計實現準確還原文本,提升書籍的閱讀品質。
2.1準確還原文本
通過文本解讀,對所編輯主題內容的分析與重構是一個“調度信息在時間與空間中陳述的過程”[7]197,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切入點都是以“還原文本,品質閱讀”為中心目的。主調設立、信息分解、形態定位的目的是促進文本還原,在科學、技術、社會、藝術、文學、兒童等不同類別的書籍中,關注焦點、服務群體、信息內容、設計手法和敘事方式等方面是不同的。每本書籍的作者離不開所處時代的語境,通過編輯設計表現書籍的特點,更好地統一時間、人物與事件等元素。
如獲得2019“世界最美的書”榮譽獎《江蘇老行當百業寫真》,選定“江蘇老行當百業”的主題是第一步,通過整理材料,將信息分解細化為衣飾、飲饌、居室、服侍、修作、坊藝、工藝、游藝八類老行當,通過閱讀和體悟作者的文字內容,書籍設計師與作者共思考,使二者的思想逐漸融為一體,準確突出所寫對象的特色,記錄了桃花塢年畫、古法造紙、玉雕、竹刻、紙塑、磨刀剪、絞臉等老手藝,書籍形態定位為手工裝訂的12開本,設計師周晨為了做到更好地還原歷史內容,選用色調暗淡的仿古圖工紙,采用手工裝訂工具紙釘,粗糙的毛邊使用沖擊鉆打磨,頁碼設置借用中國古代民間廣泛使用的計數方式蘇州碼子,內文中文字與圖片使用不同的材質表現,書籍形態的“手工裝訂”與書籍內容的“老行當的老手藝”很好地匹配,最大限度展現民間樸素的民俗風情,還原江蘇老行當的精神風貌,實現準確還原文本的目的。
3編排設計與層次性原理:結構決定功能
“要想落實整體性,首先要注意把握層次性,從邏輯上說,后者是前者的具體表現”[10]。系統科學的層次性原理為“由于組成系統的諸要素的種種差異包括結合方式上的差異,從而使系統組織在地位與作用、結構與功能上表現出等級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質的差異的系統等級,層次概念就反映這種有質的差異的不同的系統等級或系統中的等級差異性”[8]217。編排設計主要有空間和時間等子層次(圖7),在具有等級差異性的編排設計子層次中,每個層次的結構是連結設計要素和設計功能的橋梁,文字、圖形、色彩等設計要素通過空間層次、時間層次等結構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書籍。
4裝幀與開放性原理:開放促進發展
系統科學的開放性原理指“系統具有不斷地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性質和功能,系統向環境開放是系統得以向上發展的前提,也是系統得以穩定存在的條件”[8]228。2005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對裝幀的解釋是“裝幀,指書畫、書刊的裝潢設計”。裝幀是裝潢、裝飾,為書籍打扮與包裝。隨著時代的發展,更多優秀的書籍設計作品逐漸與外界進行大量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很多優秀的設計師并不滿足于書衣的外在打扮,逐漸突破“美化書衣,營銷市場”的觀念,向書籍設計的方向轉變。“開放性是‘技術-文化’系統的本質屬性”[12],在與文化、技術動態的開放交換過程中,書籍裝幀通過不停地突破傳統形態得以發展。
結語書籍設計是一個逐漸向整體和綜合方向發展的過程,也是對編輯設計、編排設計和裝幀等局部要素逐步優化的過程。編輯設計通過優化主調設立、信息分解、符號捕捉、形態定位、語言表達、物化呈現、閱讀檢驗和書籍美學等方面實現“準確還原文本”與“提升閱讀品質”等目的。編排設計將組成書籍的空間和時間層次按照有序的結構排列,重構文字、圖形、色彩等設計要素,滿足人類各種不同的功能需求。裝幀在開放的技術、文化環境中演化出多元的形態,促進裝幀及人類文明的發展。局部要素按照有序、合理、優化的結構形成整體時,促進書籍設計實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涌現,滿足讀者對書籍多種功能的需求,并超越物質為讀者提供詩意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錢學森.論系統工程[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2]鄒慧君.創新始于設計設計推動深入的自主創新———創新及其實現方法學思考[J].機械設計與研究,2011,27(2):1-7.
[3]傅興,董雅.基于系統科學語境下的包裝設計[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3):275-277.
[4]吳利鋒.以工作室為載體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協同創新平臺的構建與實現路徑研究[J].設計,2018(24):106-108.
[5]宋曉華,張慧朝.系統科學視域下的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隰縣面塑品牌實踐[J].系統科學學報,2020,28(3):101-105+136.
[6]段榮娟,馮麥倫.系統科學視閾下的汽車廣告設計[J].系統科學學報,2021,29(1):123-127
[7]呂敬人.書藝問道呂敬人書籍設計說[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作者:張慧朝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keysida.com.cn/wslw/26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