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山西省是北方馬鈴薯的主產區之一,馬鈴薯是山西第四大糧食作物,對全省糧食生產、農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存在脫毒種薯推廣率低、科技支撐不足、馬鈴薯商品率低、深加工企業少、市場影響力小等問題。山西省具有種植馬鈴薯的資源、政策、區域等
摘要:山西省是北方馬鈴薯的主產區之一,馬鈴薯是山西第四大糧食作物,對全省糧食生產、農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存在脫毒種薯推廣率低、科技支撐不足、馬鈴薯商品率低、深加工企業少、市場影響力小等問題。山西省具有種植馬鈴薯的資源、政策、區域等優勢,在生產和加工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已經逐步形成雁門關、太行山、呂梁山三大馬鈴薯優勢產業帶,必須做好今后的打算,促進山西馬鈴薯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關鍵詞:山西,馬鈴薯脫毒種薯,產業,優勢問題
山西省是馬鈴薯的北方主產區之一,大約是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由晉商從俄羅斯引種至現今山西省的北部大同區域種植后,自北向南逐漸擴散,到清朝末年民國初期,山西省已普遍種植馬鈴薯。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的馬鈴薯生產取得了較快發展,馬鈴薯成為排在小麥、玉米、谷子之后的山西第四大糧食作物。山西被公認為是全國優良的商品薯生產基地和全國為數不多的馬鈴薯種薯最佳繁種基地之一,已被列入全國規劃的馬鈴薯商品生產和種薯繁育的最佳區域。
1山西省馬鈴薯生產及脫毒種薯發展現狀
1.1種植面積和產量2005年以前山西省馬鈴薯種植面積較大,達到30.67萬hm2,位居全國第7位。2006年以后,山西省馬鈴薯種植面積大量下滑,2009年下滑到17.33萬hm2。近年來,在種薯繁育補貼、種植補貼等政策的推動下,山西省馬鈴薯種植面積有了恢復性增長,據國家統計局山西調查總隊農作物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17年山西馬鈴薯種植面積約為18.79萬hm2,比上年增加5100hm2,馬鈴薯產量將保持穩中略增態勢。
1.2良種結構不斷改善山西省完成了4次大的品種更換,推廣費烏瑞它、大西洋、克新一號、晉薯7號、晉薯16號、冀張薯8號、青薯9號、冀張薯12號、同薯20號、希森6號等優良品種,基本實現了品種區域化種植布局,呈現出多用途、早中晚熟,品種搭配的多樣化、商品化發展趨勢[1]。馬鈴薯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農民經濟人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加工經銷能力進一步提高,寬窄行、起壟、覆膜等技術得到了大面積推廣,山西全省優質合格脫毒種薯推廣率達到30%,馬鈴薯商品率達到60%,加工轉換率達到30%。
1.3產業技術體系基本形成全省已經形成以省農科院高寒所、省薯類脫毒中心為核心,多個馬鈴薯脫毒種薯制種企業共同參與的種薯產業體系,機械化起壟、播種、培土、收獲開始大面積推廣。依托全省種薯產業技術體系,開展馬鈴薯品質提升、綠色高效生產、重大病蟲害防控,有效推進全省馬鈴薯產業實現提質增效,馬鈴薯科研能力得到加強,省級馬鈴薯檢測中心即將成立,市場進一步規范。
2山西省馬鈴薯產業發展優勢
2.1資源優勢山西省是北方馬鈴薯主產區,晝夜溫差大,生產的馬鈴薯干物質含量高,種植區自然隔離條件好,土壤為沙土,適宜種植,各貧困縣多有種植。
2.2政策優勢國家越來越重視馬鈴薯產業發展,馬鈴薯在保障糧食安全、調整農業結構和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國家層面的關注和重視。農業部2006年出臺《關于加快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意見》,2007年將馬鈴薯列入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9-2015年國家財政安排實施馬鈴薯原種生產補貼。2016年農業部1號文件《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667萬hm2以上,每667m2產量提高到1300kg,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明確將馬鈴薯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點作物,擺在關系國民經濟和“三農”穩定發展的重要位置。
2.3馬鈴薯種薯推出理賠項目馬鈴薯種薯目標價格保險理賠措施是山西省推行的首個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精準項目。2017年人保財險婁煩支公司對當地參保的115.33hm2,以0.4元/kg差價按照每667m2約定產量對參保農戶進行理賠,共賠款62.8萬元。
3存在的問題
3.1種植結構不合理山西省秋薯收獲占比大,導致價格低、收入低,鮮薯積壓上市,同時加工企業出現季節性短缺,市場產銷對接脫節。鮮薯貯藏大都以農戶自貯為主,損失率達15%~30%,市場營銷體系不健全,造成“旺季滯銷,淡季斷貨”的市場尷尬局面。加之,產品知名度低,品牌培育不力,使得儲銷壓力大、價格上不去,豐產不增收。
3.2產業組織化程度低目前全省有規;N薯生產企業20多家,加工型企業多為馬鈴薯淀粉加工,市場影響力較高的品牌不多,產業產量低、規模小、耗能多,由于污染嚴重,淀粉企業大面積關停,加之馬鈴薯產業貯藏難度大,馬鈴薯種植面積有所萎縮,種薯的銷量降低。
3.3產業基礎薄弱
3.3.1自然條件差馬鈴薯種植多為旱地種植,中低產田地比例大,農田交通設施差,馬鈴薯穩產基礎不牢固,抗自然風險能力差。同時,馬鈴薯種植區域多為山地丘陵,影響了馬鈴薯機械化的推廣應用。
3.3.2技術服務不到位由于技術人員匱乏,一些技術不能及時服務到位,如對晚疫病的預報預測。專業技術人員對村民的培訓力度不夠,勞動力年齡偏高,對新技術接受能力差,認識落后,廣種薄收現象仍存在,創新能力不足,加之貧困地區對馬鈴薯產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群眾聽得懂,但落實得少,比如寬窄行種植、馬鈴薯切塊消毒等技術措施,重視程度不夠,新技術得不到有效應用。
3.3.3脫毒種薯擴繁能力不足種薯企業分散布局,規模不大,生產種薯品種與市場需求不能有效對接,出現缺貨斷貨或存貨積壓現象,有一定的盲目性。
3.3.4馬鈴薯種薯質量監管難度大種子管理部門有時力不從心,對馬鈴薯種薯質量的監管力度不如蔬菜、玉米等作物,使得種薯質量參差不齊,質量得不到保證,影響了推廣。
3.3.5品種結構不合理目前主推馬鈴薯品種較多,但在外表、口感、產量、機械化適宜程度這幾方面多少存有缺陷,品種結構單一,多為鮮食品種,缺乏主食化加工品種和短生長周期的品種。
3.4種薯生產企業與市場需求之間矛盾重重全省脫毒種薯推廣率達到30%,上升的空間還有很多。種薯繁育成本高,第1年脫毒種苗繁育后的種薯是原原種,第2年原原種繁育后的種薯是原種,第3年原種繁育后的種薯是一級種薯,一級種薯最適合大田生產同時也是馬鈴薯的盛產期,經過3年繁育才能生產出一批適合老百姓種植的種薯,3年成本非常高,導致價格高賣不出去,價格低企業虧損難以正常運轉。
種薯儲藏難,一般的儲藏為地窖,折損率在20%左右,恒溫儲藏窖折損率低,但建設成本高。另一方面貧困地區品種老化,品種與市場需求脫節,而且大部分生產馬鈴薯只用于滿足日常生活需求,普通農戶對脫毒種薯購買積極性不高,限制了脫毒良種的推廣。
4山西省馬鈴薯產業今后的建議
針對馬鈴薯產業的發展仍然存在科技含量較低、技術力量薄弱、脫毒種薯推廣率不高等問題,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4.1提高認識各級干部要充分認識馬鈴薯在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精準脫貧和優化產業結構上的作用,加大資金和項目支持,加強監督管理,加強良種良法推廣和種薯監管,推進馬鈴薯生產機械化,建設規范化、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加強產品營銷,做好品牌建設。同時,引進民營資本進入山西省馬鈴薯產業領域,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對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就業、增收貢獻突出的馬鈴薯生產、加工、銷售企業及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市場主體給予獎勵[2-3]。
4.2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改造種植田地,建設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園區,挖掘馬鈴薯最高產量、最大產值、最好質量潛力。調整加工產業結構,做好污染設施的補貼建設。加快全省試管苗擴繁建設,提高馬鈴薯原原種生產能力。重點完善以晉西北為主的原種繁殖基地建設,配套建設大型馬鈴薯恒溫儲藏窖,降低貯藏期間的爛薯問題。力爭早日建成山西省馬鈴薯種薯質量檢測中心,加強對全省脫毒種薯生產的質量檢測。
4.3品牌打造培育發展一批專門從事馬鈴薯經銷的公司、合作社和運銷大戶,改善馬鈴薯貯藏、包裝、運輸條件和技術,對外銷鮮薯進行分級包裝、精包裝,通過嵐縣土豆花節、中國(山西)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中國馬鈴薯大會等宣傳,把山西馬鈴薯品牌推介出去。支持申報馬鈴薯有機、無公害、綠色產品,支持申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注冊馬鈴薯產品商標,打響山西馬鈴薯品牌。
農業種植論文范文閱讀:馬鈴薯種植技術要點分析與推廣發展探索
摘 要 馬鈴薯為第四大糧食作物,其種植成本較低,產量高且種植地域廣泛,在穩定糧食生產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從馬鈴薯種植技術分析入手,進而對馬鈴薯種植技術的推廣進行探索,并試著為馬鈴薯種植技術推廣和發展提出一些建議,力求為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keysida.com.cn/nylw/20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