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事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這篇 高等教育論文 認為需要社會、高校等多方面的努力,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接班人,對大學生的教育應堅持以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點,從而使學生成為能夠造福社會之人!
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事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這篇高等教育論文認為需要社會、高校等多方面的努力,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接班人,對大學生的教育應堅持以“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點,從而使學生成為能夠造福社會之人!高等教育研究學報》(季刊)創刊于1978年,是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公開發行的正式期刊。目前是軍內院校唯一獲準有CN刊號、ISSN刊號的高等教育研究學術期刊。
摘要:“前車之鑒,后車之師”,中國近現代的歷史是一部血淚史,也是中華民族的抗爭史,更是中華民族愛國意識崛起的一部愛國史。但是隨著我國進入和平年代,戰爭的歷史離我們生活越來越遙遠加之改革開放之后西方文化的肆意入侵,大學生的愛國意識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漸淡薄,就當今情況而言,提高大學生愛國意識勢在必行。同時,進行大學生的愛國意識研究有助于了解高校愛國教育的現狀以及促進以高校為主體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關鍵詞:愛國意識;高校;大學生
愛國主義,根據中央印發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繼承和發揮愛國主義傳統,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而奮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大學生作為時代發展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更要把愛國觀念深入到學生意識之中,并把觀念轉化為實際行動,愛國主義中所包含犧牲精神、公正、保護受欺壓者等優秀的素質也是當今大學生所需要的。但是,在當前的社會形勢之下,特別是全球意識形態嚴重脫節的情況下,愛國主義的情感意識受到越來越嚴重的挑戰。
一愛國主義教育所面臨的現實困境
首先,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西方國家的文化滲透對我國大學生的愛國意識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西方國家利用經濟優勢逐漸在國際舞臺上掌握了話語權,并提出了弱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國際地位的理論,如“東方主義”。東方主義所論及是愛德華•W•賽義德的《東方主義》一書所概括的東方主義話語理論,其核心是:西方發展和建造了東方,西方殖民主義者按照西方的意識形態和價值標準對被殖民的東方進行文化建構。賽義德的理論所強調的是在西方殖民主義的擴張中,處于強勢的西方文化滲透到被殖民的東方國家,肢解當地的傳統和民族文化體系,貶損本土文化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從而統治被殖民國的文化領域。東方主義這一觀念體現在整個的文化領域內,包括在現在的傳播媒介,在西方的作品中不管是在小說、喜劇還是電影中到處都可以看到東方主義的影子。就如奈斯比特所言:“當越來越多地閱讀有關中國的書籍時,我會時常感到憤怒,因為許多書中講述的內容并沒有如實反映中國的現實,許多西方人用西方的視角和價值觀來挑剔中國的短處,對中國有一套模式化的成見”。意大利導演所拍攝的《末代皇帝》一片中的鏡頭,幾乎都采用俯拍的鏡頭,使偉岸的皇宮變得溫順。這種強勢的文化滲透使得一部分中國民眾認為現在中國的發展方式是另一種的集權主義,人民依然缺乏西方的民主文化,并從根本上否定中國的封建主義時期的文化,而大學生也是西方文化侵略的受害者,造成了大批的“憤青”,他們“樂意”批評中國現行制度。
第二,新媒體對大學生愛國意識帶來一定程度的沖擊。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不斷的發展新媒體也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新媒體擁有信息傳播快,傳播規模廣等特點,然而新媒體的出現卻對大學生的愛國意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首先新媒體信息發布者魚龍混雜,很多信息往往不經核實肆意傳播,如在網上出現了質疑雷鋒同志真實性的聲音;第二,網絡監管不力,我國網民數量在不斷地增長,其中根據相關統計,大學生中的網民占35%--40%,這一比例還在不斷增長,網絡的開放性使其成為地球村的“高音喇叭”,成為各種企圖顛覆社會主義中國的敵對勢力的公開論壇,同時由于新媒體在傳播過程中可控性不強而容易引發大學生價值取向出現偏差和行為出現異常;再者,新媒體如微博這一陣地被各種娛樂新聞充斥,特別是一些“正統”媒體公眾號被淹沒在各種八卦公眾號的汪洋大海之中,而大學生而更關注娛樂的新聞,多媒體導致選擇的多樣性使得一些正規的平臺關注度大打折扣。就如鄭淑芬、曾憲光所言:“新媒體給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挑戰:網絡對傳統的民族認同感削弱;網絡的傳播給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方法帶來阻力;網絡沖擊傳統的國家意識;網絡將削弱人們的意志力”,網絡對傳統文化的忽視也削弱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自信心。
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可行途徑
(一)正確認識自身
全球化是一個尊重差異的過程,因此要想真正的讓西方重新認識東方需要我們自身的努力,首先我們自己要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改變“過去的東方既沒有理解歐洲的能力,也沒有理解其自身的能力”這一問題。因此我們自己首先要發現東方,自己要能夠與西方文化進行平等的交流,反對西方的語言霸權,要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每個國家要根據自己的特點建設,而不是跟著西方的模式走,臣服于標準化、霸權主義的英美模式,拒絕文化霸權,在大學課堂中進行中國先進優秀文化的教育,特別是要讓學生了解到,由于政治制度的不同,西方國家在不斷地被誤讀、妖魔化、平面化;另外,高校在學生事務管理的工作中,規范學生的行為,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引導不同類型的學生逐漸形成符合我國社會規范的道德認知和價值判斷,再者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引導大學生從身邊事做起,從具體事情做起,是大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
(二)借鑒其他國家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并重視歷史教育
培養中國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既要堅持中國特色,又要兼容并蓄的學習其他國家的培養模式,如美國學校歷史教育特別重視其成就史和苦難史的教育,美國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各級各類學校都必須開設美國歷史課程,通過歷史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小學生主要學習歷史故事、歷史偉人,中學生側重學習歷史事實、歷史過程,大學生側重歷史理論分析,并規定歷史教育是核心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要求大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產生的社會背景、重要作用以及歷史人物的思想、業績進行綜合學習和研討;同時,推行國史研讀計劃,重視發掘中國史學經典的研讀,從而形成在“歷史學習中領悟傳統,在閱讀經典中反思自身”。對于高校而言應特別重視我國文明史以及1840年之后的苦難史教育,與此同時,將愛國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學?梢耘c當地愛國教育基地建立長久合作機制,學生可以作為志愿者在愛國基地參加志愿服務,或社團作為調研項目深入到愛國基地,也可使思想政治教育轉移到實際的生活中等形式,加深學生對愛國的理解,使得愛國主義教育更具立體化,實際性。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平臺進行愛國教育
根據當前對央視新聞微博平臺的調查我們可以發現,央視新聞微博的關注人數為4806萬,這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平臺。另外,就以12月份央視新聞所推送的愛國新聞為例(當天的點贊量、轉發量、評論量):由此可知,學校應該多方面的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愛國教育,特別是在愛國紀念日如“國家公祭日”進行苦難史教育,推出與之相關的愛國推文,發動學生進行轉發,從而擴大愛國教育的覆蓋面。最后,加強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動高校團委、學生組織的力量參與到愛國主義活動中來,根據某一高校的學生參與社團的調研報告顯示學生參加社團達到80%,因此學生社團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高校應充分利用社團的力量,組建國旗班,通過升國旗激發同學的愛國熱情,宣揚愛國主義精神;成立弘揚傳統文化的社團,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促進學生愛國意識的發展。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keysida.com.cn/jylw/13874.html